国内财经 国际财经 财富人生 品牌 公益 商机无限 法治

先行者张昭 深蹲跳跃

财富人生 时间:2018-06-28 16:10 点击: 作者:综合 来源: 时代人物
[导读]1994年,张昭作为电影专业学生,以一部电影习作《木与词》在奥斯卡奖学生单元获奖,奥斯卡学生单元的获奖者在后来有50余人次获得过奥斯卡提名,6次赢得奥斯卡奖。 2012年,张昭被影视产业权威媒体《好莱坞报道者》称为中国电影产业升级“文艺复兴式”旗手

1994年,张昭作为电影专业学生,以一部电影习作《木与词》在奥斯卡奖学生单元获奖,奥斯卡学生单元的获奖者在后来有50余人次获得过奥斯卡提名,6次赢得奥斯卡奖。

2012年,张昭被影视产业权威媒体《好莱坞报道者》称为中国电影产业升级“文艺复兴式”旗手,其时,互联网浪潮即将到来,BAT尚未进入影视产业,作为全球影视产业最有份量的媒体,当时该刊敏锐观察到了中国影视产业升级进程,已经步入互联网时代的前夜。

2017年,张昭获“超级IP生态大会”评选出的“年度IP产业旗帜人物”奖,今年以来,影视玩家纷纷布局IP产业,乐视影业宣布转型为IP运营公司,张昭迅速得到行业认可。

……

从电影专业学生,到产业推手,再到IP运营者,张昭的人生经历多重变局,他多次撤退、深蹲,恐怕是为了跳得更高,更快站上潮头。是什么促使他决绝转型,他是如何择路?

张昭常常想起第六代导演们在20年前的处境,那时候顶着海龟精英头衔的张昭和他们混在一起,那是中国第六代导演低沉的时代,张昭深刻感受到了他们的痛。

在第二十六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的“中国电影的升级换代”主题论坛上,作为主讲嘉宾的张昭回忆了这段时光,他感慨有电影却无市场的晦涩时光。鲜为人知的是,1995年在美国留学时张昭为中国电影流了一次泪。彼时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成为中国第一部获得金棕榈奖的电影在美国上映。观影时,张昭被张国荣的那句“不疯魔不成活”和陈凯歌的情怀所打动,然而空荡荡的电影院深深刺痛了张昭 。“中国电影太弱了,在全球商业电影市场没有话语权,这么好的电影,只是人家餐桌上的一个小碟而已。”张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哀伤,年轻的他思考着中国电影的出路在哪里?

在之后的近三十年时光里,张昭一次次站在电影行业的潮头,忍受争议,坚定前行。在每一次大潮前,他敢于放下个人利益得失,转身进入新的轨道,成为了中国电影行业的冒险家,也成了中国电影行业产业化的推动者。

 

路在何方?

 

张昭是一位文艺青年。在复旦大学上学时,他经常路过上海电影制片厂,“那时候上海电影制片厂就是我们这些人的圣殿。”无法进入圣殿,张昭就在门口走两圈。

在学校里,张昭积极参加社团活动,话剧表演、诗歌朗诵,从不落下。让人惊异的是张昭在本科期间学的是信息科学专业,后来又考取了哲学硕士。在这期间,张昭做了一个当时他人看不懂的决定——学电影。哲学课程结束以后,张昭前往美国纽约大学学习电影课程。

留学期间张昭根据身边人的经历拍了一部名为《木与词》的留学生爱情短片,结果被学校送去评奖,获得了奥斯卡学生单元奖。在他之前一年,年轻的李安在美国拍摄了《推手》,获得了亚太影展最佳影片奖。

张昭至今还记得得奖之后不久的一天晚上,晚饭过后他在小区悠闲地散步,他已经很久没有这种感觉了。突然间张昭觉得自己与脚下的这片土地似乎有点关系了。

在美国留学的这段经历为张昭的生活哲学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身处异国他乡,送着外卖,住着地下室,身无分文又不会说话,过往的成绩被完全抹掉,却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张昭重新找回自信。后来张昭进入电影行业,每次到达一个顶峰后选择重新开始,朋友们不明白就问他你怎么这么大胆?张昭笑道:“那有什么,不就是换一个地方重新开始么,不懂就学呗。”

1996年,张昭在国外得奖的消息很快传到国内。上影集团打电话邀请张昭回国拍戏,张昭答应了。张昭坦言当时并没有什么雄心壮志,并非要拍出一部惊天动地的大作品出来。“只要有戏拍就好。”回国后他拍的第一部电视剧名叫《情感签证》,讲述留学生的故事,从剧本创作到成功上映就花去两年的时间,张昭乐在其中。

让张昭再次受到冲击的是他拍摄的第二部片子。当时张昭和美国人合拍一部名为《太空劫持》的电影,讲述太空人劫持熊猫,小孩子怎么保护熊猫的故事。张昭为了这部电影花了很多心思,起用了众多中国和美国的孩子,用了很多特技甚至专门去动物园找了熊猫,用去了几年时间。结果票房才卖了100万,令张昭非常伤心。不管是在公司还是在家里、路上,张昭都在思考着为什么会这样。后来张昭想明白了——在中国,电影没有市场。张昭想起了当初去北京出差时的一个见闻。当时冯小刚的《不见不散》正在上映,张昭就去影协电影院看,到达影院时他发现影院门口是鞋摊。“中国的电影院里是在卖鞋呢,当时受刺激特别大。”张昭回忆。

张昭对比了美国。在美国电影院人头攒动,中国电影院连生意都没有。这给张昭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落差,有那么一瞬间张昭觉得自己拍电影失去了意义。张昭举了一个例子,“我们是造车的,学了一身本领,但是根本没有路,你造车干什么?”

张昭动了其他心思,“好莱坞最核心的就是发行,中国电影怎么能好起来?就先从发行做起。如果不做发行,做制片人,为导演服务也可以,也能为行业创造价值。”那是2000年,张昭再一次深刻的思考着中国电影该走哪条路?出路在哪里?张昭在寻找解决路径。

 

 

来不及了

 

张昭真正为中国电影铺路是在加入光线传媒以后。光线传媒的创始人王长田是张昭复旦大学的学弟,2003冬天,经过朋友介绍两人见面。两人一聊就从下午聊到晚上12点。不知谁说了一句“咱们去吃饭吧。”张昭就起身穿衣服。张昭记得当时王长田就说不用,然后他从办公室的抽屉里拿出一大盒饺子,又从右边的抽屉拿出三种辣酱,并对张昭说,“这个饺子是我妈包的。”吃完饺子,王长田再次邀请张昭加入光线传媒,张昭答应了。

在2006年成立光线影业之前,张昭在光线传媒做了两年艺术总监。彼时互联网兴起,张昭敏锐地感觉到互联网带来的机会。张昭提出发展互联网。于是光线传媒核心层15个人开会,讨论要不要做,怎么做一个互联网的集团。张昭记得加上王长田一共三个人非常激动,他们传达的信号是,哪怕把现在的业务扔掉也要做互联网。然而另外11个人不支持,最后这件事情不了了之。

2006年的另一个变化是很多传媒公司进入电影行业。张昭认为一直做电视节目的光线传媒不能放弃电影。这一年,光线传媒的核心层在北京郊外开会,王长田就坐在张昭旁边。大家为光线传媒该不该做电影,吵了一下午。有人说我们是一个电视栏目公司,为什么要做电影?就跟说不要做互联网一样。张昭急了,他对大家说:“反正我的专业就是做电影,到哪个公司我都做电影,如果今天不做电影,5年以后,你们一定把肠子悔青了。我已经看到这个机会了,就跟互联网的机会一样。”后来王长田对张昭说:“在光线传媒之外成立一个光线影业,你来做好了,我来投资。”2006年光线影业成立。

光线影业做的第一部电影是《伤城》,梁朝伟和金城武主演。张昭拉来了博纳影业的于冬一起投资。于冬做发行,张昭做宣传,结果遇上了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一场“恶战”之后,《伤城》收获了7000多万票房,十分可观。

影业公司已经做起来,张昭没有忘记自己最初的想法。2008年张昭为光线影业打造了强大的发行地网。“我一直认为做电影公司一定要做发行。”张昭对行业有着清晰的认知,虽然那时候大家都认为张昭做地网是浪费。“电影公司不能拍完戏就交给院线,那是渠道。电影行业一定要把发行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不能让院线的作用大于发行,如果把电影的决定权交给院线,最后会很惨,毕竟院线只会考虑自己的事情。”对行业的前瞻性,总是让张昭想到10年以后的事情,从而认真布局。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这让张昭深受争议,但他并不在乎。他说你明明已经看到了未来,你却并不愿意去改变,那是多么的可怕。

在2006年至2010年期间,张昭依靠强大的地面化发行营销体系,带领团队出品并发行了20余部商业电影,其中包括《导火线》《证人》等电影,创建了成绩瞩目的“光线速度”。

2010年,光线影业准备上市。张昭却萌生了离开光线影业的想法。

他已经有了巨大的危机感——2010年互联网已经开始向各个传统领域渗透,传统电影产业也面临互联网的冲击,对此张昭无法坐视不理,继续安心于传统电影的发行模式,他觉得,自己必须要找到电影和互联网融合的出路。

公司的人对他说我们慢慢来,张昭回复他们说:来不及了。

\

乐视影业董事长兼CEO张昭

 

一生的道路

 

2011年,张昭加盟乐视,成立乐视影业。对于张昭的这次转身,很多朋友依旧不解,明明已经功成名就却偏偏又要重新开始。张昭没有时间解释,他提出了互联网+电影的概念,依旧是引起一片争议。

为了能活下去,张昭迅速为乐视影业打造了强大的发行地网。随后做大互联网营销,再做好电影的分众化。

彼时还是一家互联网营销公司创始人的陈肃去找张昭谈合作,他发现张昭是一位非常有前瞻性和产业思维的人。张昭非常欣赏陈肃的营销能力,陈肃所做的《失恋三十三天》互联网营销堪称业界典范。张昭希望陈肃能来乐视影业,考虑了一个月后,陈肃关闭了原来的公司加盟乐视影业。在与张昭相处的5年里,陈肃发现张昭就是一只“不死鸟”。“他有一种不苟活的心态,不愿意委曲求全,不愿意只做一家挣钱的电影公司,要用产业的方式来做,有一种产业使命的人生观。”

为了早日达到目标,创办乐视影业以来,张昭从未休假,每天工作16小时。张昭的助理每天晚上会将他第二天的行程表发给他。乐视影业的一位品牌经理还记得有一次参加上海电影节,前一天因为一个工作张昭忙到很晚,结果第二天又起得很早,参加活动、商谈合作、接受采访一直忙到晚上12点,这位品牌经理都觉得有点累,张昭却依旧精神抖擞。

张昭非常珍惜时间,他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看到中国电影的崛起,中国电影能做到与美国电影不相上下。而他要做的就是继续加大力度推动中国电影的产业化。开会时他会告诉同事们:“我们这个公司是以产业作为使命,而不是我们这个公司活得好作为使命。”而他所提的概念在之后皆被行业采用。

张昭的互联网+电影取得了成效,乐视影业成立5年后成为行业第二的影业公司。2016年面对电影市场的突变再次选择改变,放弃曾经轻车熟路的方向。张昭将互联网+电影升级为分众化、IP化、全球化。改变的过程伴随着阵痛,但张昭相信这是中国电影未来发展的新方向。

张昭对标的是迪士尼,对于张昭而言,现在的乐视影业不仅仅是一家电影公司。“迪士尼重金买下皮克斯、漫威就是在做IP运营的模式。皮克斯就是白领动画,漫威就是对年轻人,原来的迪士尼动画针对小孩,这就是分众IP化,布局完毕之后,迪士尼整体就起来了。”在张昭的规划里未来乐视影业也会走到这一步。

在每一次转身的时候,张昭也会有纠结。只是纠结的是关于自己还是电影产业。“每次遇到转折点的时候忘掉自己往前走就可以了。”张昭也担心过失败,但是仔细一想,他觉得每个人都是时光年轮的雕刻者,没有什么可以多想的,往前走就是了。

张昭将自己比喻为青蛙,每一次转身都是深蹲跳跃。虽然每一次深蹲都会引起误解、争议,但是深蹲之后他依然会义无反顾地跳起。只有起跳,才能使中国电影产业化更进一步。“每一次起跳,都要用尽全力。”张昭说。现在,张昭再一次起跳。

\

乐视影业董事长兼CEO张昭

 

快问快答

 

时代人物:你每次都在某一方面达到顶峰的时候毅然选择一条全新的路重新开始,为什么?

张昭:走别人走过的路效率会高一点快一点,但是收获相对来讲少一些,你开辟新的路,你永远是获得的东西更多。其实也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都是平等的。我们做这些事其实快也快不起来,急不得。所以你还不如说,走一条别人走过的路还不如走一条新的路,你走过以后,你的身后鲜花就盛开了,这是正常的一种人生状态。

时代人物:不管是做导演还是进入产业内,还是做光线影业、乐视影业,你每一次转身的时候有没有很纠结?

张昭:从做电影公司到做互联网电影公司,从互联网电影公司到IP运营垂直生态,这个纠结也有。我觉得这种纠结是正常的,但是永远是要摆脱这种纠结往前走,这一辈子也养成这个习惯了,每次碰到转折点的时候都是要忘掉自己往前走。

时代人物:对转身之后的失败的担心会持续多久?

张昭:一直会有。我要做的就是怎么克服这个担心,怎么忘掉自己,失败不失败并不重要,我在上海发布会讲过,其实我们都是时光年轮的雕刻者,没有什么可以多想的,往前走就是了。

时代人物:看了很多你的资料,感觉你是一个危机感很强烈的人,不知道这种感觉对不对?

张昭:做公司会遇到很多问题。事实也证明了,一会儿来一个危机,一会儿来一个危机。做电影的人都不知道下一部电影的票房会怎么样,这些都是很大的问题,这个是我们处在这个行业一定会有的。关键是有没有一个长远的模式,现在能够互联网化了,能够IP化了,这个心就定了,整个公司的危机就减少了,长远来讲它的问题不大,努力去做就是了。

时代人物:你感觉你刚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到现在这个阶段,心理上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张昭:最大的变化是心更定了,更加义无反顾一些,因为人生早年设定的目标早就已经超额完成了,你本来也没有什么太高的目标,我说自己能做一个电影公司,过去念书的时候都没有想到自己后来能做两家电影公司。

时代人物:乐视影业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进行IP化、全球化、分众化,在新的阶段有没有什么新的焦虑?

张昭:现在这个阶段好像比原来焦虑少了。现在在产业上的焦虑少了,因为我觉得这个路更加铺起来了,走到一半以上了。以前每次焦虑,更多的在于又进入到不熟悉的领域。比如怎么把垂直生态打通,怎么落到线下,怎样与互联网结合、怎么将原来乐视流量模式改为收费模式,都是未知领域,对未知会有一些焦虑,但是对大方向的一些焦虑是没有的。

时代人物:到现在这个年龄阶段,对于时间的流逝你内心是一种什么感觉?

张昭:我一直觉得生命是在浪费的。所以我要求自己一天要工作16小时。选住的地方一定是选在公司旁边。我在中学的时候就这样,我所有的作业都是课间完成的,绝对没有回家做的。一放学就去话剧社去做别的事了。

晚上我就开始看闲书学很多其它的东西,这也变成我的习惯了。所以大家经常说我的一辈子是别人的三倍,你要把这个时间用好。

时代人物:现在这个阶段除了电影还有没有什么事情你因为时间和精力问题而没有去做

张昭:可能想多去看看世界,我对这个世界还是很好奇,对很多地方很多事情很好奇,很多让我神往的地方我没时间去。我跟我太太说我退休的时候带你环游世界。

现在不光是电影,文化产业这些东西,其实有很多想了解的历史,有很多想了解的人文,就是因为时间不够吧,只能从网上、书本上阅读了解。我现在觉得我做一个文化产业的人,而不是一个做影视产业的人。

时代人物:如果你现在退休了,你对你在行业里面做的这些多,你满意吗?

张昭:我觉得已经超越我对自己的预期了。壮志未酬主要是因为还没有像迪斯尼这样的一个产业完全建起来。至于对自己,都没什么要求了,随时退休也没有什么遗憾。遗憾主要是产业的遗憾,所以要继续,还有很长时间要去做。

我觉得中国电影有机会跟好莱坞抗衡,我们有时间有机会,中国的电影产业能不能超过美国的电影产业,起码有几个公司能够竞争一下。(来源:时代人物   编辑     单钰涵       责编    赵怀朴 )

    责任编辑:赵怀朴
    免责声明: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鲁南财经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鲁南财经网”和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鲁南财经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侵权本网会及时通知用户删除或强制删除相关信息。 3、鲁南财经网为用户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据此操作,风险自担与鲁南财经网无关。4、鲁南财经网友情提示: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网站首页 | 财经 | 三农 | 金融 | 理财 | 商业 | 网络头条 | 消费 | 资讯 | 证券

    Copyright © lunancj.com2017-2019 版权所有 鲁南财经网 工信部鲁ICP备17033825号 公安部网备37048102006105号 技术支持:秀站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内容合作 |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