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树清二次“接棒”尚福林
2017-02-27来源:新浪网 作者:综合点击: 次
本报记者 李玉敏 北京报道
就像一场接力赛,接力棒再次从尚福林传到郭树清手中。
2月23日7点30分左右,济南西站郭树清登上G148号列车,这趟车的终点站是北京南。
郭树清此次进京是要接替已年满65岁的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多名银监系统人士当时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确认,“银监会已召集各地银监局局长,总会部主任以上的领导干部于2月24日上午进行重要会议。”
郭与尚两人的缘分还不止于此,这已是郭树清第二次接替尚福林的职位了。2011年10月,时任证监会主席的尚福林卸任,转赴银监会任主席,接任者正是当时的建行董事长郭树清。
2月24日上午8点40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见到郭树清一行乘坐一辆中巴车抵达位于金融街(10.990, -0.05, -0.45%)15号的银监会大楼前。郭树清下车后,与尚福林碰面,两人握手互致问候。
据与会人士介绍,9点,当着银监会中层以上干部以及多家大型银行机构负责人,中组部相关领导宣布郭树清出任银监会党委书记、主席一职。
郭树清的回归与挑战
从任职四年多的山东回到北京金融街,郭树清履新银监会主席,从事金融监管业务。对于他来说这是他熟悉的老本行,是回归。他本人在2月24日上午的交接仪式上也表示,“很高兴回到金融系统。”
不过,伴随着中国的经济改革步入深水区,中国银行(3.710, -0.01, -0.27%)业的改革仍然任重道远,给继任者郭树清留下的依然是重重挑战,需要他以更大的勇气和魄力来消除这些矛盾。
首先,金融与实体经济失衡。实体经济不振,经济领域的矛盾都体现为金融领域的风险。连续的货币放水,但是有的资金并未进入实体经济,而是在房地产和金融机构之间套利。
诚然,很多问题反映的是经济金融深层次矛盾,不可能凭银监会一己之力能够解决,更多有赖于“三去一降一补”多层次多领域的结构性改革的推进。比如,为什么金融的“水”不能进入实体经济的“田”?有金融套利的因素,需要打击和整顿,也有实体经济利润太薄,产业结构调整等原因。
其次,经济下行加上去产能等影响,银行不良资产的管控压力仍很大。银监会数据显示,2016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5123亿元,较上季末增加183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74%,较上季末下降0.02个百分。尽管在近两三年通过核销等手段化解了2万亿的不良,银行账面上的不良仍较低,但是还有高达三四万亿的关注类贷款不容忽视。
其三,房地产在稳增长与防风险的摇摆间出现分化,热点城市价格越来越高,三四线城市去库存压力仍然很大。官方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9月末房地产贷款余额25.3万亿元,占人民币各项贷款总额的1/4左右,若加上其他房地产抵押的贷款,房地产上下游企业贷款、购买房地产企业债券以及其他投向房地产的融资,这个占比还将更高。一旦房地产出现风险,势必对银行业造成影响。
四是,金融同业等交叉领域的风险较为突出。银行作为同业间资金的提供方,往往通过各类资管计划、信托产品和银行理财等方式,使得同业投资业务快速增长,加上一些不规范的运作,成立资金池,不同资管产品的嵌套等,银行业风险跨市场传染风险明显增大。
郭树清研究生毕业后在中国社科院马列所从事研究工作。此后长期就职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2001年,郭树清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党委委员,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2011年10月,郭树清接替尚福林出任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第六任主席。2013年3月,郭树清从中国证监会主席转任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
相信对于郭树清而言,学者、体改委、地方政府、央行、证监会、商业银行等丰富的从业经历,以及众多的历练已让他更加成熟,能够应对这些问题。作为一位知名的“学者型官员”,郭树清的每一步都备受关注,接下来的银行业监管之旅也是一样。
尚福林身退
出生于1951年11月的尚福林已经满65岁,达到了正部级官员任职的年限。有监管部门人士表示,“早在2016年初,有关部门就对尚主席进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早已经审计完毕了。”
尚福林对于在银监会期间的工作成绩,中组部在会上给予高度评价。
公开简历显示,生于1951年的尚福林是山东济南人,考入大学前,曾在部队服役4年,在银行分理处工作过5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年,即1978年尚福林考入北京财贸学院(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财政金融系。据了解,尚福林当时是学校金融专业班的班长。
1982年,毕业后的尚福林由于品学兼优,成为仅有的两名分配到央行工作的同学之一。随后,他在央行一干就是18年,一步一个脚印,从副处长、处长、副司长、司长到行长助理和副行长。2000年2月,从监管部门到农行任行长、党委书记,这两年积累了尚福林的商业银行工作经历。
2002年12月,尚福林出任中国证监会主席,此后便在这个备受瞩目的位置上一坐就是9年,是我国目前任职最长的证监会主席。这段轰轰烈烈经历,也是尚福林人生中最为精彩的部分之一。在这期间尚福林完成了难度最大的股权分置改革、推出了中小板与创业板等。在尚福林任期,股指曾冲高到6000多点,后又大幅回落。
相比证监会主席的“风口浪尖”,尚福林在银监会的5年未有此前“波澜起伏”。
一家由银监会监管的金融机构高管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2011年末尚福林就任银监会主席时,正好赶上商业银行股改的末期,当时大型商业银行几乎都已经通过剥离不良、股改上市等方式,走上了健康良性发展的轨道。
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113.3万亿,比年初增加18万亿元,增长18.9%。2011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税后利润1.25万亿元,同比增长39.3%。同期,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1.05万亿元,比年初减少1904亿元,不良贷款率1.77%,不良率和不良额都是“双降”的。
经历了十年的黄金时期,彼时的银行业资产规模快速扩张,利润增速处于较高水平,不良保持在较低水平,是最为“舒服”的时间点。
2012年以后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除了宏观的环境,银行业自身也面临着经济增速放缓带来风险上升,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利差进一步收窄,互联网金融兴起使得金融脱媒进一步加剧等问题。表现在上市银行报表上就是,短短两三年时间,银行业的资产增速放缓,利润增速从20%以上下降到个位数甚至2%以内,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连续十几个季度增加,关注类贷款大幅提升。
前述高管也表示,“尚福林走马上任时,他主导的银行业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影子银行,哪一个处理不善可能都是‘火药桶’”。
曾被称为“救火队长”的尚福林,面对这些风险也是见招拆招。比如,影子银行规模快速发展的时候,信托业务也是一路高歌猛进,超过保险成为仅次于银行的第二大金融业态。监管的做法是紧急踩刹车,严格监管,实行穿透原则,让影子银行逐步回归表内。
近年来,随着实体经济的下行,银行的贷款客户中,风险逐渐由小微企业向大型民营企业和央企蔓延。2016年,银监会推出债委会制度,并逐步向全国推广。要求各银监局和地方银行业协会协同,通过债委会的决策机制,加强债权银行之间的沟通合作,实现共同进退,防止盲目的“抽贷压贷”,这样就避免很多的风险事件和银行业不良的继续攀升。
一家来自四大AMC的人士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债委会是尚福林力推的。法律中只要在企业进入破产程序时才有成立债委会的规定,但是现在不用等到破产了。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正常经营的企业只要债权人较多或者债务规模大都可以成立债委会,提前协调各债权银行的利益,相当于把风险处置的程序前置了,可提前化解一些大型企业可能存在的风险”。
“尚福林的性格一向低调沉稳,谋定而后动,很多事情都是想清楚了再做,不急不慌,步履从容。”某银监局人士这样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尚福林自己也曾表示,全面深化改革要“蹄疾而步稳”,看准了的事情就要坚定不移地干。我们坚持谋定而后动,积极稳妥推动银行业改革开放。
尚福林给外界的印象一直是个谨慎的人,也许是多年的监管工作经历使他养成了低调内敛、按部就班的稳健作风。
银监系统人士也表示,尚主席开会时很多时候都是听大家的意见,很少发言表态。他更多的时候是做得多,说得少。
某金融机构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民资进入银行业的口号提了很多,但真正实现民营银行落地。实质打破民资进入银行业的“玻璃门”和“弹簧门”是在尚福林任内。
2014年,银监会首次批准了深圳前海微众银行、温州民商银行、天津金城银行、上海华瑞银行、浙江网商银行5家民营银行的筹建申请。此后确立了民营银行申设的五项基本原则,并进一步推进民营银行设立的常态化,“成熟一家批复一家”。
银监会发布的最新数据也显示,在尚福林执掌银监会期间,银行业的资产总规模翻了一倍。目前重点领域风险管控得到加强,银行业总体保持稳健运行,截至2016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为232万亿元,同比增长15.8%,较2011年的113万亿翻了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