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络头条 > 正文
鲁南财经网

中国医师节:向抗疫的白衣卫士致敬!

2020-08-18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熊 建点击:

8月19日,第三个“中国医师节”即将到来,让人们再次回想起在抗疫斗争中奋勇争先的医生们。他们站在抗疫最前线,凭借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担当精神、“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攻坚精神、“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以及“天工人巧日争新”的创新精神,为社会公众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健康长城。当此际,再次向这些白衣卫士致敬,学习、弘扬他们身上的抗疫精神,是很有必要的。

担当——哪怕是未知疫情,也要冲上去

犹记疫情初起之时,不光社会大众对新冠肺炎感到陌生,医生同样也是首次面对这种新发传染病。

治病机理不清楚、传播来源还在查、治疗方案没形成、对症药物也告缺……即便如此,医生们就像没有拿枪的战士、没有铠甲的勇士,毅然担当重任,义无反顾冲了上去。

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专家童朝晖,早在1月18日就抵达了这次疫情“风暴”的中心——武汉。“医生的这种工作性质决定了我们的一种使命感,见了病人就要救。”他说,“另外,我们呼吸专业的特点就是这样,面对呼吸系统传染病,我们无形中就有一种责任感,应该挑起重担。”

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医护人员更是首当其冲。自2019年12月29日转入首批7名新冠肺炎患者以来,该医院600多名医护人员就没下过火线。时任院长张定宇是一位渐冻症患者,双腿已经开始萎缩。但就是这位走路一瘸一拐的院长,应对果断,指挥若定:腾退病房、新开病区,专收肺炎患者;采集病人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送往中科院武汉病毒所进行检测。“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的病人。”张定宇如是说。

什么是担当?就是病毒来了,不能等着一切都准备好了再去扛。而是在上去扛的过程中,摸清虚实、寻找规律,为以后的应对提供时间、案例、经验,甚至是教训。2月14日,国家卫健委披露,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截至2月11日24时,全国共报告医务人员确诊感染1716名,仅武汉一个城市的医务人员中,就有1102人感染。

攻坚——护佑生命,中西医强强联手

从一开始,医疗救治的攻坚重点就在湖北、就在武汉。

解放军医疗队来了,全国各地的医疗队来了。340多支医疗队、4.2万多名医护人员,聚集武汉,开展了一场抗疫大会战。

“相信科学,咱们能挺过去。”这是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援鄂医疗队队长郭军和患者强调最多的话。结合不同患者的病情,他会和患者有针对性地对话,给危重症患者解释病情时说得尽可能详细些,给年轻的病人则多输入信心。

在抢救患者过程中,医务人员最感缺乏的是特效药。“我们给病人发放中药汤剂和中成药。”援助武汉一线的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说,“集中隔离,普遍服中药,阻止了疫情的蔓延,是取胜的基础。”

面对重症患者的救治,医生不分中医、西医,不分男女,都承担起自己的使命,都做出了不遗余力的贡献。

“疫情不退,我们不走。”这句话,不光全国援助湖北医疗队的队员在说,也是各地坚守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共同的信念。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苑鑫,在北京投入抗疫斗争。围绕提高治愈率、减低病亡率的目标,她从分子、细胞、功能等多个层面,收集患者预警信息,理性研判病情,挽救了多名危重症患者的生命。“有些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产生很重的心理负担,更甚者有轻生的念头。这个时候,作为一名医生,就得做到‘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苑鑫说。

奉献——暂别家人,只为抢救更多病人

冲锋在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脱下白衣,跟普通人一样,都是皮包骨肉血,没有什么超能力,有的则是当父母的责任,做子女的义务。

北京地坛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刘景院大年三十就开始值班,连续36个小时守护在病房。抗疫期间,他和同在本院工作的妻子一度连续工作几十天,才抽空回家看了看儿子。儿子一句“爸爸妈妈终于回家了”,让刘景院两口子红了眼圈。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副主任医师秦恩强,从春节开始一直在抗疫一线战斗,忘记了今天是星期几,忘记了女儿的生日,但他没有忘记3床的老先生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没有忘记32床患者的血糖仍控制得不理想……“只要病房有情况,我就会毫不犹豫地冲向病人需要我的地方。”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知检验了多少忠诚和勇敢。在疫情肆虐之际,一批广西支援湖北医疗队的队员火线入党了。“前线入党只为做冲锋的战士。”这是他们的共同心声。

伴随着支援行动,一些不幸的消息在耳边回荡:“武汉感染人数达到4万多人”“李文亮医生感染病毒去逝”“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感染病毒去世”“武昌医院护士柳帆因新冠肺炎去世”……这些新闻在诉说着新冠病毒杀伤力之大,传播力之强,但是没有吓倒那些甘于奉献的医护人员。

“危险和艰难更能磨炼意志。”此次火线入党的广西“90后”新党员邹炎华在日记中写道,“在国家遭遇灾难的时候,作为医护人员的我们不上,谁上?难道要老百姓上吗?”

看吧,就是这样一群最可爱的人,在用生命护佑着生命。

创新——避免无谓消耗,传播中国经验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广大医护人员在抗疫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创新治疗手段,避免了无谓的消耗,为保存自己、遏制病毒做出了卓越贡献,并借助新媒体将中国抗疫经验传播到了全世界。

来自解放军第980医院肝病传染科的孙殿兴,是支援中部战区总医院救治专家组成员。他在抗疫一线发现,新冠肺炎患者在进行干扰素雾化吸入治疗时,因为干扰素的作用会咳嗽。而护士就在旁边指导患者做雾化吸入,特别容易被感染。

对此,孙殿兴经过多次临床检验,发明了传染性气溶胶和飞沫阻断装置,不仅提高了新冠肺炎患者的雾化疗效,还有效降低了医护人员的感染几率。

世界卫生组织4月5日发布报告认为,中国已从疫情遏制阶段进入缓解阶段,在防控疫情方面积累了非常重要的经验。中国的疫情防控经验对于其他国家的抗疫行动,显得弥足珍贵。

3月下旬,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副主任医师叶柏新,创建了三个微信群、一个企业微信群,群成员超过2000人,包括来自20多个国家的一线医务工作者,群名是“全球抗击新冠疫情一线医生交流群”。“对于新冠病毒来说,全球的医生对它都是陌生的,而且普遍有一种恐惧感。”他说,通过收集并分享抗疫知识、请专家教授开通直播、发起捐助活动,能让世界上更多医务工作者听到、看到、借鉴到中国的抗疫经验,进而从病毒威胁下救出更多人。


责任编辑:赵怀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