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谈判有没有美国都要迈向2020年
2017-11-20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综合点击: 次
从托德·斯特恩(ToddStern)口中听到“懊恼、沮丧”这样具有情感的词语,令人感到有些讶异。在第一财经记者的记忆中,大部分时间里,他是一个没什么情感表达的顶级律师,2009~2016年作为美国气候变化特使,曾带领美国达成《巴黎协定》。
但是,美国总统特朗普一上台,就把他7年的努力给废了。这令他始料未及。
斯特恩如今是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的一名高级研究员,此次波恩气候变化大会(COP23)谈判接近尾声时,他低调现身会场。谈起特朗普退出《巴黎协定》的决定时,斯特恩说:“愤怒超过了伤心。”针对特朗普有关气候变化是骗局等一系列言论,斯特恩斥之为“荒唐至极”,他同时相信美国最终会回归《巴黎协定》,“我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时间,但是我们会回来的。”
而这也构成了此次波恩谈判场内外颇为令人深思的一幕:在对美国回归的某种期许下,气候变化谈判继续前行,并不停下来等谁。
欧盟气候行动和能源事务委员卡涅特(MiguelAriasCa?ete)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说,奥巴马政府在同中国商谈气候变化方面很积极,不过目前加拿大和欧盟则正在“接手”这种角色,“当然欧盟希望能有一个非常活跃的美国在谈判场上,但是没了他们我们也试图做到最好。”
分裂的美国队
在COP23上,美国来了“两支”代表队。一支由美国国务院资深官员托马斯·香农(ThomasShannon)带队,来自白宫和国务院;另一支则由美国纽约市前市长布隆伯格和加利福尼亚州州长布朗带领,汇集了特朗普在气候变化方面美国政界的反对者和业界领袖。
用一位谈判代表的话来形容,美国官方代表团仿佛被按下“消音”键。在斯特恩时代,美国谈判队伍具有严谨的阶段性策略,配合媒体运用:斯特恩想“进攻”的时候就召开记者发布会,平时问他什么都不说。此次会议上,美国代表团不仅人数下降了一半,只来了48人,且在整体谈判中静悄悄地缩在伞形国家阵营之中,连一场官方发布会都不安排。没有了美国制定策略,其他伞形国家也扑腾不起几个水花来。
由于美国官方代表团破天荒没设美国角,财大气粗的布隆伯格一句“我来”,就豪掷100万美元在COP23主会场外建起了美国气候行动中心,总面积2500平方米,由数个圆形白色帐篷组成,成为COP23中最大的一个国家馆,甚至比历史上美国在COP场合的任何一次都要大,无论从哪个角度进入会场,都不会错过它。
直到特朗普胜选之前,乔纳森·潘兴(JonathanPershing)还是美国政府气候变化问题特使,他对此评价道:“美国国内意见正在分裂。”
美国是否会回归《巴黎协定》
从官方立场上,美国对退出《巴黎协定》的态度十分坚决:特立独行的特朗普政府在COP23上唯一的一次官方活动,是向与会代表派出了一支化石能源宣讲团。布隆伯格对此次活动的评价是:“在气候峰会上推广煤炭,就像在癌症峰会上推广烟草一样。”
但此次带队而来的白宫能源顾问班克斯(GeorgeDavidBanks)显然并不这样想。这是他第五次气候变化大会之行,在特朗普政府初期,班克斯也曾经力劝特朗普不要退出《巴黎协定》,而说服他自己率领这样一支队伍前来的原因在于,多年的谈判生涯让他认为,如果要对减缓和政策进行理性讨论,唯一的方法就是“引进经济和能源顾问,而不是只由着环境部门主导”。
而美国气候行动中心打出的标语是“wearestillin(我们还在)”。这样的双关语的确没错,根据联合国相关法律,美国在2019年之前不能正式向联合国提出退出决定。因此,美国国务院在2017年8月4日发出正式表达退出《巴黎协定》意愿的通知是一份没有法律意义的象征性声明。按规定,只有到2020年11月4日,美国才能正式退出。
斯特恩认为,美国肯定能回归《巴黎协定》,因为“《巴黎协定》在美国本土获得广泛支持”。此前在美国由耶鲁气候变化传播计划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美国选民十个人中有七个人支持美国留在《巴黎协定》之中。
布朗的发言则更加直接。布朗指出,2018年美国面临着中期选举,如特朗普面临压力,也许他会改变立场,“他是一个行动向导型的人,并不是一个政客,所以谁知道能发生什么。”
COP23期间,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美方虽然宣布退出,但按照规定到期四年才可以退出,在四年中他要继续参加谈判,而在“整个四年的谈判之中,其发展还有不确定性。你不能说美国一定就会退出,我们还不能做这种预判”。
德国负责环境问题的国务秘书弗赖斯巴尔斯(Flasbarth)则认为,虽然目前美国政府铁了心要退出,但最好不要给美国设置什么不必要的障碍。总有一天,会从美国听到这一句话,“朋友们,我们又回来了”。
有没有美国,都要迈向2020年
在此次会议中,除了来自美国的“非官方”代表激烈批评特朗普及其政策之外,其他与会代表则相对平静。
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阿齐姆·施泰纳(AchimSteiner)所说,公开批评特朗普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毫无意义了。
此次,仅有法国总统马克龙表示,要在资金方面“替代美国”,为一系列资金缺口寻找出路,且宣布法国将于2021年告别煤炭。不过马克龙也没有直接指责特朗普。德国总理默克尔则更加客气,仅仅专注于表扬布朗等人的民间团队为减排所作出的努力。
此次COP23场上大部分谈判代表也认为,有没有美国,气候变化谈判都要继续。加拿大环境部部长凯瑟琳·麦肯纳(CatherineMcKenna)表示:“这个世界,没有时间等待美国决定它要做什么。我们要继续往前走了。”
卡涅特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中国、欧盟和加拿大在美国宣布其有关《巴黎协定》的决定后就开始构建三方合作框架,“我们认为这样的构架是很重要的。”
卡涅特表示,无论怎样,欧盟正在稳步实现其2020年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在《巴黎协定》通过两年后,欧盟仍然承诺在1990~2030年期间减少至少40%的国内排放量,我们有望实现2020年的目标,并在未来10年接近完成我们的气候立法。”
他表示,经济增长的同时排放量在下降,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创新的技术,表明增长和气候行动可以携手并进。
最终,本届COP23在拖延几近一夜之后,通过了名为“斐济实施动力”的一系列积极成果,就巴黎协定实施涉及的各方面问题形成了平衡的谈判案文,特别是通过了加速关于2020年前实施的一系列安排。许多代表熬到最后已经困得睁不开眼睛。
解振华在闭幕式上表示,2018年的任务还很艰巨。今年我们就《巴黎协定》实施细则做了“加法”,明年我们要做“减法”,“加法”容易,“减法”很难。(来源: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