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危受命,接手首创集团,20年体量增长近200倍;地产圈带头大哥
1995年,刘晓光调任重建的首创集团。任内力推国企改革创新,2004年曾试图在首创引入黑石、KKR等外资投资者,完成公司产权多元化,未果;刘晓光用了20年时间,将首创从一个濒临倒闭的企业发展成为一个2000亿资产的有竞争力的国际集团。
2004年6月,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正式成立,近百名企业家参与。截至2015年12月,在捐赠资金之外,这些企业家投入志愿服务的时间已经超过10万小时。
1月16日,首创集团前董事长刘晓光因病医治无效,于当日19时在北京辞世,享年62岁。
“人生苦旅踱步,终似一缕春风”。
最爱这句诗歌的刘晓光最终还是没能等来人生的又一个冬去春来,唯留下几起未竟的事业,供后来者继续。
“晓光的生命虽然停止在了62岁,但他带给我,带给企业,带给阿拉善,带给我们这个时代的温度和痕迹,会永远存在。”万通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冯仑在纪念刘晓光长文中说。
“唯一能降得住任志强的男人”
“企业家”、“慈善家”、“改革家”是大家对刘晓光无数印象所形成的拼图。在地产圈,潘石屹、冯仑、王石等“大佬”都尊刘晓光为“带头大哥”。而孙宏斌则称赞刘晓光“敢为天下先”。
与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大多数企业家一样,刘晓光的人生历程有着转型时代的重重痕迹。按他自己的说法,他“当过兵,上过学,做过工人,当过官,也下过海”。
1978年恢复高考后,刘晓光放弃当兵的生涯,选择回到北京读商科。青年刘晓光在毕业之后进入到了北京市政府,先后担任了北京市计划委员会处长、委员、总经济师、副主任、北京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副秘书长等职务。
彼时,30多岁就当上北京市副局级干部的刘晓光,被认为是一颗政坛新星。
在北京计委的工作中,刘晓光甚至和企业家们一样,跑到香港为政府的基金融资。这一过程中,他与众多在市场中先行一步的企业家们成为朋友。
潘石屹在纪念刘晓光的微博中回忆:那年大概是1992年,我们来到北京开发第一个房地产项目。刘晓光当时是专管批文的官员;好像是中央又有什么政策,要 压缩投资。我们项目批文一直在等待中,我十分着急。半夜一点多钟,我还在北京市计委的门口等着。刘晓光加完班出来看到我,说大冬天的别冻着了,明天下午你 来我办公室吧。结果,第二天我就取到了批文。这是我第一次认识刘晓光,跟他打交道。
优客工厂创始人毛大庆在纪念刘晓光所作的《消失在阳光里的天梯》一文中这样写道:晓光是个对哥们儿侠肝义胆的人。这或奠定了刘晓光在地产圈带头大哥的地位。
刘晓光还是任志强口中北京地产真正的“带头大哥”,在论坛上,素有“地产大炮”之称的任志强开火时,也只有刘晓光敢于“劝和”,被地产圈称为“唯一能降得主任志强的男人”。
“又过了许多年,晓光担任首创集团董事长,我们都成了开发商。”潘石屹回忆说。1995年,刘晓光调任重建的首创集团。
敢为天下先
1995年刘晓光接手首创集团时,首创集团一无周转资金、二无盈利产品、三无核心产业。刘晓光和首创领导层,用了9个月的时间来探讨“首创应该做什 么”,最终确定了“以投资银行业务为先导,以产业为背景,用投资银行业务的血液去支撑产业的发展,用产业的利润支撑投资银行的发展,两个轮子一起动”的发 展理论。
“以金融为引擎”,在当年可以说是一个大胆的设想。
此后事实也证明刘晓光当年策略正确:首创证券、 首创股份 、首创置业相继上市。总体上来看,首创集团的体量增长了将近200倍,发展速度比同类企业快了一倍。
在快速发展中,刘晓光也面临着很大压力,看恐怖片是其缓解压力的一种方式。“压力最大的时候真想跳楼!当时一只基金上市的前两天还有两千万募集资金没有凑齐,这时候就要回北京了。花了上千万的费用,5.4亿基金也没有募集到,那怎么交代?”某次演讲中刘晓光回忆道。
对于首创,刘晓光有两件遗憾的事情,第一是2004年为首创引入美国KKR、黑石等国际投资者无果;其二是同一年他提出的拿地方案被否决。
如果引资重组成功,首创会成为一家纯正的国际化企业。
“墓志铭”上的阿拉善,永远要燃烧的人
刘晓光经常被大家提起,也因为一个公益组织——阿拉善SEE生态协会。而阿拉善也是刘晓光最为自豪的“再次开创”之举,“我会将阿拉善写在我的墓志铭上”,没想到当时的玩笑之语,如今一语成谶。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是由80多位企业家共同发起的,包括刘晓光、冯仑、王石、任志强、马蔚华等大佬都在参与。这个协会建立的初衷是为了治理荒漠化。最早发起人是刘晓光。
2003年10月,一个偶然的机会,刘晓光来到了阿拉善沙漠。面对着黄沙滔天,刘晓光开始了这一共同公益协会建立的构想。归来之后,他半威胁、半忽悠地 “降服”他的那些企业家朋友。“你们要不做这事,以后甭找我,咱们也没有什么朋友可言。”当年,刚刚50岁出头的刘晓光给身边的地产大佬下了军令状,率先 挥起了阿拉善的大旗。
2004年协会正式成立。不过作为发起人的刘晓光,却也最早“被阿拉善的治理方式和制度关在了笼子里”。他不能连任会长,当理事也得通过选举才可以。不过看到,阿拉善“人丁兴旺”,他也适应、接受了这种治理方式。
2015年8月,刘晓光从首创集团董事长任上退休。退休之后的刘晓光脑子里想的不是颐养天年,而是谋划一个更大的宏图。
媒体人赵亚平回忆说,2015年的一次活动上,刘晓光一边自言自语着,一边拿出一个名单,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他退休后的职务和身份。“我从心系首创变成心系中国了。”
冯仑在纪念文章中评价称,晓光是一个永远要燃烧的人,和那些在大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杰出人物一样,他总会把自己的生命投射到外部世界,投射到他人身上,投射到企业身上,投射到自己关心的社会事务里,投射到时代的潮流里,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展现出生命的光辉。
2015年10月24日后,刘晓光本人的新浪微博再也没有更新,如今其微博下面,已被网友的蜡烛和怀念刷屏。有网友留言道: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印象
看起来更像大学教授
刘晓光在北京地产圈的江湖地位极高,但这位北京地产真正的“带头大哥”,展现在外界、媒体面前的却总是一派谦逊、和善、认真。带着一副厚厚近视眼镜的刘晓光,语声和缓、甚至有些慢,“看起来更像是一位大学教授。”
几乎所有采访过刘晓光的地产记者都这样评价他:十分随和、没有架子。
资深记者刘乾超在其自媒体上说,“2014年夏天,首创、保利在前者开发的CBD高端豪宅中联合举办春拍书画展,我、凤凰记者姜璐明和刘晓光聊艺术的话题,采访开始前,刘晓光邀我落座。他拍了拍身旁的位置,‘坐这儿就行’。”
受惠于职业便利,《新京报》记者曾数次与这位长者促膝长谈,他最爱讨论的问题常常聚焦在宏观层面、经济大策略方面,建言中肯、逻辑分明。
在2012年的博鳌论坛上,接受记者专访时,他就曾经十分严肃慎重地指出:“如今经济速度下沉,结构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时刻,或许正是改革的最好时 机。而这时候,在房地产或是更为本质的土地领域,我们要不断地思忖更加重大改革问题,包含土地制度下一步的招拍挂还是招标,还是采取一种影子价格的拿地方 案,这都是十分重要的改革方向。”
可惜,如今改革仍在继续,刘晓光这位建言者,却难以再见到政策施行后的成效如何了。(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 单钰涵 责编 赵怀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