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新闻网讯 今年以来,我市文旅部门结合建党100周年,按照“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总体发展思路,让红色文化唱大戏,力促全市文化和旅游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今年各项经济指标恢复情况较好,已接待国内外游客两千万人次,较2020年旅游总收入实现大幅增长。
培育特色文旅康养产业链。我市聚焦重点项目建设,按照“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运营一批”的思路,重点推动台儿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中兴文化铁路遗产公园、微山湖红荷水镇、冠世榴园景区提升改造等支撑型项目建设,目前全市调度的文旅康养产业在建重点项目共计65个,项目计划投资总额515亿元。创新探索“旅游+文化+康养”产业融合发展模式,重点开发一批以森林避暑、林间运动、林区探险、林间采摘为主体的森林康养项目,目前仙坛山温泉小镇创建为首批“山东省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台儿庄古城药典博物馆被评为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创建单位,市中区牛郎山入选第一批“国家森林康养基地”。
丰富各类社会文化活动。我市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年均组织各类大型群众文化活动2000余场、送戏下乡2200余场次、农村公益电影放映25000余场次。突出群众参与性,充分整合各类群众文化资源,结合群众文化艺术节、戏曲进乡村、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系列活动,组织开展枣庄市第六届群众文化艺术节、“五个大家”等系列群众文化活动。成功举办群众文化艺术节读书朗诵大赛、庄户剧团展演、枣庄市群文美术作品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
焕发传统文化生机活力。我市文物保护利用实现新突破,完成了《枣庄市文物保护管理办法》立法工作,编制了《薛河流域文物保护总体规划》。圆满完成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累计登录文物77693件/套。大力实施重点项目带动战略,积极推进大遗址保护和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维修工作,累计争取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项目80个,专项资金逾1.4亿元,累计投入市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1200万元,维修项目39个。文物发掘工作实现历史性突破,滕州市西孟庄龙山文化遗址、大韩东周墓地两个项目分别入选和入围年度“中国考古新发现”。目前,全市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447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13处。阴平镇、姜屯镇、齐村镇被评为省级“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典型乡镇,台儿庄运河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实验区,全市建成非遗展示和传承场所125处,3处成功申报为省级非遗传承示范基地。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保护名录,2017年以来,我市共新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5个,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项、省级32项、市级307项、区(市)级64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