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工程是保证群众身心健康的民生工程。深圳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提出要突出科技引领和改革创新,落实党政同责,激发全民参与,高标准、严要求推进创建工作,全面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和综合治理能力,打造市民满意的食品安全城市,全力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全面开展“餐饮业巡查公示”试点工作,不仅拓宽了食品抽检范围,还将全体市民以及第三方机构引入到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中,将过去单项、单向“检查”变为全方位、全覆盖、持续性的“巡查”,以食安监管治理的新思维打造食品安全监管社会共治的“深圳样板”。
三全三网:创新食安监管方式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保障食品供应转向保障食品安全的新时期。深圳首创食品安全巡查试点,在制度机制、方式方法上创新,完善治理体系。
据悉,深圳巡查试点工作内容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第一,开展餐饮服务单位全覆盖食品安全巡查,在试点区域内开展全覆盖食品安全巡查,督促餐饮服务单位公示检查结果,并依法进行跟踪处理。第二,开展重点产品食品安全快检,针对重点食品品种肉、菜、鱼,每家单位每个品种快检不少于一批次。第三,建立统一的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信息公示栏,各区政府为试点区域内所有餐饮服务单位,统一制作、安装食品安全信息公示栏。第四,建立巡查监督与执法监管联动机制,第三方巡查人员及快检机构负责汇总巡查及快检工作情况,辖区食品安全监管所负责后续执法监管处理工作。
通过餐饮服务单位巡查试点,达到实现餐饮服务单位监管全覆盖、掌握辖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基本状况、为全市推广巡查制积累经验的目标,全面构建“巡查网”、“检测网”和“执法网”三张网,探索第三方巡查监督与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执法联动监管新模式。
前期,深圳市餐饮服务单位巡查试点将在每区选取一个街道,以街道辖区内所有餐饮服务单位为巡查对象,按照深圳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的标准和要求,实施全口径、全覆盖、全链条巡查,同时配合食品安全快检工作,建立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信息公示栏,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跟进处理。
为更好地引导社会舆论,保护市民权益,巡查结果也将及时向市民公示,满足市民的知情、参与、监督的诉求外,增强市民对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信任感,调动和发挥市民的积极性,壮大食安监管的社会力量,对食品生产、加工、营销等环节的食品安全形成更强的钳制力。
社会共治:食品安全全民参与
全口径、全覆盖、全链条巡查,意味着市场上的每一家企业都需要抽检一至三个批次。而食品种类繁多、市场主体数量庞大,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深圳市政府经过反复研究,认为依靠当前极其有限的行政执法人员显然不可能实现全覆盖巡查监管,必须要创新监管手段,充分利用社会专业资源,通过购买社会第三方专业人员、技术服务的方式,解决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人手不足、执法车辆紧缺、技术力量不雄厚的问题。
深圳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副局长李忠指出,深圳启动食品安全“巡查”机制,旨在探索一种全新的监管模式,以社会共治为切入口,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发动第三方力量加入巡查队伍,解决目前食品安全监管面临的执法力量不足的问题。
关于巡查与检查的区别,李忠指出,之前在实际监管工作当中,由于数量庞大的市场经营主体与数量有限的市场监管人员严重不匹配,造成了大量的监管缺位,形成了很多监管盲区。巡查是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聘请社会第三方机构的专业人士,按照实有经营主体的数量,足额配备巡查人员,可以做到全覆盖、无死角,就像定期保养电梯一样,对每一个餐饮服务单位巡查到位,巡查的结果在经营现场向社会公示,广大老百姓都能看得到,让老百姓外出就餐更加放心。
巡查是初筛,检查是靶向式精准执法。在巡查过程中,可以发现一些明显的违规问题,通过提醒,可以很快解决,补齐短板,堵塞漏洞,这种方式比较人性化,容易得到经营业主的支持和配合,减轻企业负担。当然,在巡查过程中,如果发现严重的违法违规行为,或者经营者有意躲避巡查,不予配合,就需要上报相关执法人员,同时安排检测机构进行抽检,这样可以把有限的执法人员用于靶向式精准执法,提高行政效能。
除了全方位的巡查,还有针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升级。深圳食品安全面临着外来食品多、用餐人数多、监管死角多的问题,餐饮单位从业人员流动性大、食品安全专业知识相对贫乏,深圳市各区在食品安全监管创新、补足短板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来源:人民网-人民健康网 编辑 单钰涵 责编 赵怀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