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广州多家珠宝检测中心都举办了面向市民的大型免费咨询、检测活动。经过监管层的连年整顿治理,假冒、染色、货不对板的“低级”造假现象已经较为少见。但优化处理、以次充好、混淆概念等现象仍时有出现。三大珠宝检测的收检案例中,以下四点特别需要市民当心。
一、黄金首饰标识不清、不规范
“3·15”活动,有些市民送检的黄金首饰明明是75%黄金含量的K金,却没有在标识上显示。还有的黄金首饰关于成色、重量的字迹,大小不一致,也容易引起误会。
二、“老”银币竟是镀银造假品
有市民送检刚刚购买的2011年发行熊猫“老”银币,却被发现并非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足银真品,而是镀银造假品。
三、祖母绿等彩色宝石自称“天然”不靠谱
“3·15”活动送检彩色宝石中,不少是市民出外旅游购买的。但在一些国家与地区,对于“天然”宝石的定义与我国不同。很多被高温高压甚至填充颜色后的宝石,被当成天然产品卖给了中国游客,其中红蓝宝石最多,近期也出现了祖母绿。
四、翡翠以次充好
据广地珠宝检测站检测,不少送检翡翠存在以次充好现象。国家珠宝标准中,并没有对翡翠的种水、颜色进行严格分类。为此,不少商家都在自行给翡翠“升级”,糯米种冒充芙蓉种,芙蓉种冒充冰种。只有专业人士才能慧眼识精。(来源:广州日报 编辑 单钰涵 责编 赵怀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