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随着秋雨频频光顾,太原市气温明显下降,不少人已经穿上了厚厚的棉衣。然而,也有人深受“春捂秋冻”的影响,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这种做法究竟对不对?山西省中医院药剂科药师李志强结合往年门诊中常见的病情,总结了一份“秋冻”健康指南。
“秋冻”并不意味着要挨冻
“秋季是夏季与冬季的过渡期,秋冻是为了增强人体对寒冷的耐受性,以便应付严冬。如果此时过早穿上棉衣,便无法让身体得到锻炼,不能很好地增强身体抵抗能力。但是,‘秋冻’并不意味着要挨冻。”李志强介绍说,从中医角度讲,“秋冻”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秋不忙添衣”。初秋,暑热未尽,凉风时至,当天气突然变冷时,适当地增加衣服是必要的,否则不但不能预防疾病,反而会招灾惹病。“适当增衣”以让自己略感凉而不寒为宜,而不是穿得暧暖和和、裹得严严实实。另外,晚秋天气较凉,也不要一下子穿得太多、捂得太严,避免过多出汗,使阳气外泄,但也不能冻得打寒战,这样不但不能增强抵抗力,反而会被冻出病来。第二层含义是“拖延添衣时间”。晚秋可以适当拖延增加衣服的时间,适当地接受寒冷的刺激,但要以自己能够接受为限度。
李志强提醒,就算是体格健康的人群,“春捂秋冻”也是有条件的。一般情况下,日照温度在15℃-20℃时,人们可适当少穿衣,但到了接近初冬时,这一原则就不再适用。秋冻要顺应自然变化,盲目“秋冻”,切不可取。
五类病人不能“秋冻”
李志强介绍说,适当秋冻可以增强身体抵抗能力,促进血液循环,但秋季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气压、风速等气象要素变化很大,容易引起旧病复发,或者出现新的疾病。所以,对于有些患者来说,“秋冻”要适度;尤其对患有慢性病的老人来说,不仅不能“秋冻”,反而还要注意保暖。李志强认为,以下五类人是严格禁忌人群:
心脑血管病人:深秋季节变化多端的天气会使人的皮肤、皮下组织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大,导致血压升高,也会引起血液黏稠度增高,严重时还会导致冠心病患者发生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症状,甚至还会使血管脆裂发生中风,引起偏瘫,危及生命。所以,凡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在深秋季节不但不应该秋冻,相反还应该注意保暖,随着天气的变化及时增添衣服,以免旧病复发影响身体健康。
哮喘、支气管炎病人:一些有慢性支气管炎的老年人,本身气道的防御功能较差,着凉时身体的抵抗力会大大下降,被病菌病毒入侵后易引起感冒、咳嗽,还会引起扁桃腺炎和肺炎。哮喘病人对季节气温、湿度的变化极为敏感,抵抗力弱容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而诱发哮喘。另外,食物和空气中的过敏物质大量增加也是此病易发的重要原因。“对于有哮喘和支气管炎的病人,主要的一点就是不能感冒,因此保暖对他们很重要,要及时地增减衣物。”李志强说。
胃病病人: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由于深秋时节气温变化无常,特别是冷空气骤袭了胃肠,如果防护不当,就会使旧病复发。而且有些人在深秋还吃冷饮,有些人则喜食辣椒等辛辣食物,这些饮食习惯都极容易引发胃病,尤其要注意。
老寒腿病人:老寒腿患者在受寒时会使症状加重。老寒腿属于中医“痹症”范畴,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骨关节病。受累的关节以膝关节为主,常出现关节疼痛,有时伴有肿胀,上下楼或下蹲时疼痛加剧。得了老寒腿病的老人,从秋季开始就应该注意腿部保暖。(来源:山西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