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闭幕式,通常有一个环节是下届奥运会举办地的展示表演,时长约8分钟。随着2018年平昌冬奥会临近,即将亮相闭幕式的“北京八分钟”进入了更加紧锣密鼓的排练。1月24日,“北京八分钟”演出总导演张艺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次表演将融入更多的科技元素,“不再往回看、讲述历史”,而是要展现当今中国的发展和变化,表达中国举办2022年冬奥会的信心和热情。
奥林匹克与中国的几次“牵手”,张艺谋都是亲历者:主持拍摄2001年北京申奥宣传片,执导20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的“北京八分钟”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
虽然已经是他的第二次“北京八分钟”,张艺谋却表示并不轻松。“8分钟并不长,从内容上来讲也就是在舞台上演好一两个节目,但是要惊艳亮相,还要传递出很多的内容和信息,所以我和我的团队花了很长时间在创意上。”他说,“希望能有新意,不是老一套。”
“2004年是我们第一次(在国际奥林匹克的舞台上)亮相,那时想要的东西很多,想表达的内容也很多,所以最后做成了一个拼盘,效果并不理想。”张艺谋说,“我们已经办过奥运会,从历史角度讲述中国也已经讲过了,所以我想这次能不能纯粹一点,在艺术方面多做些发挥。”
据介绍,加入科技元素将成为此次“北京八分钟”的亮点之一。“我们用了一些科技手段、新技术与传统的表演相结合,也带来了一些新气象。”张艺谋说。
目前,“北京八分钟”的排练正在北京郊区按部就班地进行。为了保证效果,训练现场特意搭建起了一块场地,从尺寸、材料到观众席的高度等全部以1∶1的比例模拟平昌冬奥会闭幕式现场。
为了做好充分准备,张艺谋和团队曾经前往平昌,了解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现场条件,“最开始平昌冬奥组委整个编导团队的注意力都在开幕式上,闭幕式的流程是顾不上的,只有一个大框架,所以我们的创意也不敢确定。后来闭幕式的安排一步步落实了,就马上去找他们沟通,他们的规定是什么,流程是什么,整个表演需要他们配合什么,反复沟通了很长时间。”
由于不是主场的演出,所以充分的准备和预案就显得至关重要。“我们所有的设备都要自己带过去,连一个螺丝钉都要自己带。”张艺谋说,为了应对平昌低温、大风的自然条件,演出的设备已经全部做过扛风、扛冻的试验,以确保闭幕式上的正常使用。
新技术的应用也对设备的检测和维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术方面的问题有时防不胜防。比如一根电线检查了1000次,碰巧使用当天断了,也会使演出出现纰漏。要把天气、温度等方方面面的因素都考虑进去。”张艺谋说。
据介绍,“北京八分钟”的演出设备目前已经陆续运往平昌,演员将在京郊排练到农历大年三十,并于大年初一赴韩国做最后准备。
张艺谋说,几次大型的奥运演出下来,那些默默无闻的演职人员让他印象最深刻,是他们的付出和坚持让中国在奥运舞台上有了一次次精彩的亮相。他回忆道,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当天,他下午五六点在鸟巢做最后一次巡查,当时鸟巢的二层和三层全都是正在候场的演员,“当时所有人的那种等待,眼神中的期盼,让我觉得大家的心都在一起跳动,我很感动。”
因此,这次的“北京八分钟”演出,在完成好排练任务的同时,张艺谋和团队商讨最多的是如何照顾好演员,特别是做好他们的防寒保暖工作。“平昌可能还要更冷一些,所以现在最重要的就是防寒,谁都不能生病,要保证大家的健康,这一点我们下了很大功夫。”张艺谋说。
按照规定,团队到了平昌后,将与整个闭幕式演出合在一起,进行3次彩排。张艺谋说,自己的团队还在争取两次独立的彩排机会,来磨合一下技术和流程,但目前还没得到平昌冬奥组委的答复,“闭幕式要严格按照流程来,要分秒不差。我们现在连入场、退场全部都要一起排练,所有人要在两分钟内全部到位,还不能干扰场上的流程,单这个我们就练了很长时间。”
从创意的产生到落地,再到精益求精地不断打磨,这大半年的努力终将浓缩成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那闪耀的“北京八分钟”,张艺谋说,正月初十,大家就将在电视上看到他们的节目,希望可以让全国人民满意。(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编辑 单钰涵 责编 赵怀朴)